全应科技夏建涛博士受邀第一财经直播间:垂直类工业云未来可期

2022-06-06 来源:全应科技

真知灼见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工业云的出现打破传统工业企业间的基础技术能力与信息壁垒,催生出全新的工业生产模式,激活工业经济新动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深度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产业结构,重塑其核心竞争力?


1.jpg

5月25日,上海全应科技创始人兼CEO夏建涛博士受邀参加第一财经《制造业进入“云时代”工业云如何助力传统企业转型?》访谈直播,与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秘书长王旭琴、IDC中国研究经理崔粲、宝信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钱卫东及积梦智能创始人兼CEO谢孟军一同就此话题分享洞见。


以下为精选的夏建涛博士访谈实录:


主持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当前制造业面临着提高生产效率、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的战略任务,工业上云非常必要甚至非常紧迫。接下来请夏建涛博士提供更多的真实案例,来帮我们来理解这一点。


夏建涛:全应科技是为热电行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的企业。我国的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化石能源92%是煤炭。我国工业用的电和蒸汽70%来自于煤炭能源,发电每年燃烧30亿吨的煤,向大气中排放了42%的二氧化碳。我国推行双碳政策以来,热电行业已成为智能化、清洁化和节能减排的首要行业之一。


全应科技从2016年开始聚焦热电行业,将热电整个生产过程的数据进行采集,用工业云计算的方式、人工智能构建整个热电生产的数字孪生模型体系,在线实时计算每个环节的控制参数的精准值,实现生产过程更优化调控,达到节能降耗、提质增效的目的。


2019年,全应科技为江苏红豆集团旗下的热电厂部署全应热电云,该热电厂有3台锅炉4台汽机,同时辅以太阳能发电。这样复杂的热电系统,以往都是依靠专家经验进行调控,没办法做到每时每刻的效率最优。全应热电云部署实时完成后,通过对不同机组工况和负荷的测试,最终实现4.5%的系统综合能效的提升,这意味着每年带来上万吨燃煤的节省,同时实现每年数万吨二氧化碳的减排,创造了上千万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全应科技在全国十三个省市为几十家的客户实施了全应热电云的部署,帮助客户实现2-5%的系统能效提升,除了为客户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也为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全应微薄的力量。


当前煤炭价格高位运行,叠加国际能源格局变动,我国在双碳战略的持续推动下,热电企业上云实现智能化升级不仅是热电企业自身运营价值的提升,同时也是提升企业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主持人:2021年中国制造业云市场支出仅占IT总支出的11.3%,同期美国该比例为26.3%,这是否意味着我国未来云市场有非常大的空间?


夏建涛:工业实现智能化要把先进的数字化工具与工业生产过程深度融合,为工业企业创造提质增效的真实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服务到企业,工业企业才会为工业云买单。


因此要实现一个有价值的工业云,需要把工业机理,云服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数字化科技三者实现深度融合,为工业企业提供服务的这三类人也要相互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工业企业的智能化转型。


目前来看,工业的专家多不具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知识体系;传统的云服务对工业领域不熟悉,不能独立解决工业上的问题;传统的工业软件计算能力有限,管控范围太局部,没办法实现工业生产过程端到端的海量工业数据实时提取分析和深度的萃取,不能像人工智能那样实现数据的深度学习,实现工业的整体的智能化升级。


因此,需要把软件系、云服务系和工业系的三类知识和人才实现跨界融合,把工业机理、大数据和云计算高效结合,整合出一套真正能解决工业问题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主持人:工业互联网平台中,阿里云、用友、华为、浪潮等一直占据工业云平台解决方案市场比较大的份额,这个情况会有变化吗?


夏建涛:工业云分为两段,一段为底层的云基础设施,另一段是跑在云平台上,面向各行各业应用的工业软件。

云基础设施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不会再出现太多供应商。跑在云平台上的工业软件,因为工业的门类非常多,面向各行各业的解决方案不同,因此未来种类会越来越多,出现非常多的细分应用。



主持人:在工业云的应用市场中,未来会有哪些机会?


夏建涛:工业云主要服务于制造业,传统制造业亟需转型升级。我国是全球的制造业大国,具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150个大类,近2000个小类。各行各类都需要利用数字化去武装去升级,提质增效,提高竞争力。2015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这是我国工业云的起步阶段。目前来说,还处于早期的摸索阶段,未到快速发展甚至成熟的阶段。未来面对工业各个不同门类不同行业,垂直类工业云会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呈现勃勃生机。


但我国工业不同行业之间的数字化基础偏差大,热电、汽车等制造业的底层数字化基础较好,将优先朝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获得数字红利。底层数字化基础较差的行业,还需补上数字化基础的课程,未来才能更好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