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热电行业传统生产模式中,“全员扑在设备上”的 “人海战术” 曾是不少企业的常态——人力成本高企、能效提升遇阻、管理风险暗藏,这些痛点不仅制约着生产效率,更让企业在智能制造转型的浪潮中步履维艰。
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的热电车间,便曾深陷这样的困境:4台170t/h锅炉与3台汽轮发电机组的运营,依赖多班组轮班值守,人工调节参数易波动、数据汇总耗时长且易出错,吨标煤产汽量长期卡在瓶颈水平。而全应科技ADMC智能调控系统的落地,为龙凤玉米的热电车间撕开了破局的口子——它不仅是一次单纯的技术升级,更推动企业实现了从 “经验驱动” 到 “数据驱动” 的关键转身。
以下,将从龙凤玉米厂长李成兵的视角,复盘这场热电车间的 “蜕变” 之路。作为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热电部门的负责人,我亲眼见证了公司热电车间这两年的“蜕变”——从依赖“人海战术”的传统生产模式,到如今靠“智慧大脑”实现精准调控,全应科技ADMC智能调控系统的落地,不仅是车间的技术升级,更是我们企业在智能制造赛道上的关键一步。
“在引入ADMC系统前,我们热电车间4台170t/h锅炉、3台汽轮发电机组的运营模式,几乎是“全员扑在设备上”作为负责人,我最揪心的就是三点:人力成本高、能效上不去、管理风险大”。
车间实行3个班组轮班制,每个班仅核心操作员就有8人,还需搭配巡检、维修人员,算下来每月人力成本就得几十万元。
更头疼的是“人盯设备”的模式效率太低——司炉工手动调节给煤量,稍有疏忽主汽压力就波动;值长每天花2小时汇总纸质报表,数据还经常出错。
能效提升方面更是瓶颈,吨标煤产汽量长期卡在8.2吨的水平,按我们年耗煤量算,每年光能效损失就超百万元。作为企业管理者,我很清楚:这种“靠人硬撑”的模式,既留不住人才,也撑不起企业的长远发展。
下决心引入ADMC系统,是我们管理层经过多轮调研后的战略选择。这套系统不仅要解决设备控制的问题,更要帮我们构建数字化管理体系。
从设备覆盖来看,我们把1-4#锅炉、1-3#汽轮发电机组,甚至3#减温减压器都接入了系统,还打通了原有DCS、DEH等系统的数据壁垒。现在车间里的每一项运行数据——锅炉燃烧参数、汽机发电功率、热用户用汽需求,都能实时在中控大屏上呈现,我在办公室也能随时掌握生产动态。
控制逻辑的升级更是具有颠覆性。以前锅炉给煤、引风这些关键操作全靠人工经验,现在系统能自动根据主汽压力调节给煤量,还能兼顾床温、氧量的均衡;汽机进汽量实现“发电+供汽”双目标优化,减温减压过程完全自动化。用我们车间主任的话说:“现在司炉工从‘操作员’变成了‘监控员’,精力都放在异常预警和工艺优化上了。”
管理效率的提升最让我满意。智能数字看板按岗位定制化展示数据:司炉岗能直观看到主汽温度的最优区间,值长岗一键生成能耗分析报表。以前“拍脑袋决策” 的场景彻底消失了,现在我们谈生产计划、谈能效提升,都有数据支撑。
作为负责人,我最关注的还是龙凤玉米实实在在的经营成果,ADMC系统带来的变化远超预期。
成本端,综合能效提升1.08%,按我们的生产规模,每年直接节约能耗成本超百万元;设备自动投用率从不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