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工业领域的 “窗口”,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 “工业新质,智造无界” 为核心,聚焦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随着 “AI + 工业” 从政策导向逐步落地到生产一线,如何推动技术突破 “流程复杂、控制要求精细、决策需高效” 的实施难题,成为众多企业的核心诉求。
在此背景下,全应科技深耕工业智能化近10年,此次携自研的IDIC数智一体机亮相工博会,正是瞄准流程工业 “自动化水平低、人工依赖重、优化空间小” 的痛点。为挖掘这款产品的核心价值与实战能力,工控网特别在工博会现场对话全应科技CTO党海峰,从产品内核解读、应用领域覆盖,到工业热电联产、燃煤机组调峰、化工危废处理三大典型场景的案例拆解,全方位呈现IDIC如何让 “数据驱动的智能控制” 走进生产全流程,为电力、能源、环保、化工等行业提供可量化、可复制的智能化方案。
以下访谈内容将带您直击工业AI落地的实战现场,感受技术为行业带来的效率变革与价值增量。
主持人:各位工控领域的朋友们,大家好!我现在身处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现场,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全应科技CTO党海峰先生,和我们聊聊全应科技本次参展的核心产品,以及他对工业智能化趋势的洞察。党总,先和屏幕前的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党海峰:大家好,我是上海全应科技的党海峰,很高兴能在工博会和各位工控同仁交流。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向工业领域深度融合,全应科技也在这一方向上自研了IDIC数智一体机。很多观众对这款新产品充满好奇,想请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讲讲这到底是一款怎样的产品?它在工业场景里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党海峰:全应科技在工业智能化领域已经深耕近10年,IDIC数智一体机其实是全应科技10年技术与经验的沉淀。从名字就能看懂它的核心——IDIC四个字母分别对应“集成化(Integrated)、智能化(Intelligent)、数字化(Digital)、控制(Control)”,简单说就是把“数据、控制、智能化”三者深度融合,做成一个开箱即用的集成化设备。
它的定位很明确:专门服务于流程工业,比如电力、能源、环保、钢铁、化工这些连续生产的行业。核心作用是帮企业解决“数据不会用、控制不精细、决策靠人工”的问题——通过内置的建模能力、优化算法,为生产全流程提供“数据驱动的智能控制+决策支持”,而不只是像传统设备那样做单一回路的控制。
主持人:听您这么说,IDIC的适配范围还挺广的。那它目前主要面向哪些具体工业领域?能解决这些行业的什么核心痛点?
党海峰:主要聚焦流程生产行业,比如电力领域的燃煤机组、能源领域的工业热电联产、环保领域的危废处理,还有钢铁、化工这些重资产行业。这些行业的共性痛点是“生产流程复杂、设备耦合性强、人工控制效率低”——比如热电联产要兼顾供汽和发电,危废处理要平衡焚烧效率与环保达标,传统控制系统很难做到全局优化,IDIC就是针对这些痛点来设计的。
目前我们的IDIC已经在石油化工、冶金、环保等领域落地了不少项目,核心是帮这些行业实现“自动化水平升级”和“生产系统优化”,让原本依赖人工的流程,变成智能自主运行。
主持人:既然已经有了不少落地项目,能不能请您分享几个典型案例?让大家直观感受下IDIC能带来哪些实际效果和价值?
党海峰:没问题,我选三个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和大家说说。
第一个是工业热电联产场景。像煤化工、化纤、食品医药这些行业,都需要蒸汽和热能,热电联产就是“供蒸汽为主、发电为辅”的生产模式。以前这类厂区靠传统PLC、DCS控制,只能做到单个设备的回路控制,再加上生产工况波动大、设备耦合性强,自动化水平特别低——基本靠人工运行,一个厂区差不多要70个运行人员,还得四班三倒,不仅人力成本高,员工也辛苦。
我们把IDIC部署进去后,在原有系统基础上实现了“全厂级常态化自动运行”:原来人工控制的环节,现在99%以上都能由系统接管。直接效果很明显——不少厂区的运行人员得以精简,转去做更有价值的工作;而且系统控制比人工更精细,全厂经济效益也跟着提升,不同场景下年收益从两三百万到七八百万不等,这是我们应用最广泛的场景之一。
第二个是新型电力系统中的燃煤发电机组场景。现在新能源(光伏、风电)上网比例越来越高,对电网稳定性的冲击也大,这就要求传统燃煤机组必须“快速响应电力波动”——也就是提升发电负荷的变幅速率。但原来的煤电机组,变幅速率大多只有1%左右,根本跟不上电网需求。
我们在原有控制系统上叠加IDIC智能模块后,机组的变幅速率直接提升到3%甚至5%,相当于让煤电机组有了“更灵活的调节能力”。对电厂来说,这种能力不仅能更好适配新型电力系统,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单个煤电机组每年通过这项优化,收益能增加近千万元,对整个电力体系的稳定也有很大价值。
第三个是化工危废处理场景。化工生产会产生固体、液体危废,必须通过高温焚烧无害化处理,整个流程从废料进料到烟气净化,环节复杂且对操作要求高。但这类场景的痛点很突出:运行人员难培养(不是企业核心工艺,薪资待遇没优势),人工操作不精细,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危废处理成本高(比如一吨废料处理费要1800元),二是环保达标风险大。
IDIC落地后,把“人工端到端运行”改成了“智能系统全接管”:通过精细化控制,不仅能精准调节辅助燃烧的天然气用量,还能优化环保药剂的投放。我们测算过,单条危废处理线每年能节省两三百万的直接成本,同时减少人工依赖,解决了企业“缺人、成本高”的双重难题。
这三个场景都是我们验证成熟的,也能看出IDIC不是“实验室技术”,而是真能解决工业痛点的实战型产品。
主持人:从您分享的案例里,我们看到了很多亮眼数据——99%的自动化率、年收益超百万甚至千万,这些成果确实称得上“颠覆性”。您觉得IDIC未来还能在哪些细分领域发挥价值?
党海峰:其实工业里还有很多类似的“流程复杂、依赖人工”的场景,比如钢铁行业的煤气回收、化工行业的反应釜控制,这些场景都需要“全流程智能控制”的能力,IDIC都有适配的潜力。我们接下来也会继续打磨产品,针对更多细分行业的工艺特性做优化,让智能控制覆盖更多细分场景 / 领域。
主持人:非常感谢党总今天的精彩分享,让我们对IDIC数智一体机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期待这款产品能在更多工业场景落地,为行业创造更多价值。再次感谢党总!
党海峰:谢谢主持人,也谢谢各位观众的关注!